叛逆,來得太遲
今天這篇,與這趟旅行沒有直接關係。
有幾個老朋友跟我說,這個部落格裡的文章實在不像遊記。我自己也清楚,沒有行程紀錄、沒有時間表、沒有推薦的餐廳旅店,沒有開支花費的說明,從務實的角度讀起來,幾乎沒有什麼參考價值;而一篇篇文字間缺乏明確的連結,就算硬著頭皮看下去,也總覺得不太順暢。
很抱歉讓大家看得辛苦。但老實說,我是故意的。
「我是故意的」。當我在鍵盤上敲出這五個字,居然微微有些激動,像年輕孩子故意不聽話、故意惹長輩生氣的那種激動;撅起嘴把話說出口的時候,眉角上揚,還帶著點倔強的神情。
我有理由。
工作將近十年了,寫過各式各樣的東西,每一篇,或多或少,都必須遵守一些共通的原則。大家都看過報紙上的新聞,人事時地物不僅得交待明白,還必須在第一段就寫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;寫報告,提計劃書,作簡報,餵新聞寫新聞,每一篇,都得反覆斟酌,讀到這些文字的人,到底能不能了解你想說什麼。
虛詞綴字太多,不行;主題不明顯,不行;缺少數據支持論點,不好;邏輯不清,也不好,立場偏頗,那更不行。艱深的詞彙得轉換成通俗的說法,能用直述句就別用倒裝句,老闆或同事哪有時間聽你鋪陳劇情搞氣氛。
這種「從眾」的文字訓練,有些時候被稱為溝通的技巧。企管顧問老師收了支票,然後告訴你溝通的訣竅無非就是「見人說人話」;你得先設法弄清楚對方想看什麼、對方不喜歡看什麼、對方有多少時間看、對方有什麼立場。如果你不知道讀者是愛上傳統市場買菜的媽媽,還是喜歡泡在東區咖啡廳裡看村上春樹的女孩,那你的文字就可能變成各式各樣的垃圾:垃圾廣告、垃圾郵件、垃圾新聞、垃圾文案、垃圾企劃書。
從眾從眾,大多數時候「從」的是大眾,偶爾也得從從小眾,文字或語言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「品管」流程,自然就無法「有效」的溝通;這無疑是很重要的訓練,廣義來說,甚至會是一個人的成功社會歷練當中、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。
問題是,如果人總是得根據對象來決定要說的話、來琢磨要寫的字,是不是總有一天,會忘了那個該死的自己,到底想直直白白地說什麼?
而那一天到來的時候,我還會記得自己是誰嗎?
我盡量不嘲弄得太過份,總有一天,我還得繼續靠上面的那些「歷練」混飯吃,得給自己留台階下。
但我想我至少可以,在廢業放浪的這段時間裡、在這個虛擬的地方,別再去想誰是讀者,別再去想什麼是主流、什麼有市場、什麼比較有趣、什麼比較易懂的問題。
因為天真、叛逆、懺悔、恍然大悟、或者是其他的原因,總之,我是故意的。不正常、不寫遊記。零散就零散吧,不清不楚就不清不楚吧,死不了人。來到這裡的人喜歡這些內容也好,不愛也罷,顧不了那麼多,反正我從西藏帶回來的筆記本裡,原本就是這幅模樣。
一個卅幾歲的男人,只敢在虛擬網路的字裡行間搞搞反動,說起來有點悲哀。
不過,如果人註定要從眾一輩子,我想我還是應該在這個逃避現實的人生間隙中,讓自己透透氣。
雖然這叛逆,似乎來得太遲了一些。